温纳动态
媒体报道
温纳动态

心理咨询前你要知道的十件事

发布时间:2025-07-28 19:31:30 浏览量:3

  当决定带孩子去做心理咨询时,很多家长心里既期待又忐忑——担心咨询没效果,也怕自己做得不到位。其实,心理咨询的“准备阶段”和咨询过程同样重要。提前了解这些事,能让你和孩子少走弯路,更快进入状态。


01
心理咨询不是“治病”,而是“解决困扰”

别把心理咨询等同于“看心理医生”。对青少年来说,咨询更像“找一位有经验的人聊聊烦恼”——可能是学业压力、朋友矛盾,也可能是对自我的迷茫。哪怕只是“最近有点提不起劲”,都可以去咨询。提前告诉孩子:“我们不是去‘看病’,是去解决让你不舒服的问题。”

02
选咨询师时,“匹配度”比“头衔”更重要

别盲目追求“知名专家”。对孩子来说,“能聊得来”比咨询师的头衔更关键:有的孩子喜欢温柔耐心的咨询师,有的更接受理性直接的风格。可以先和咨询师简单沟通,说明孩子的性格(比如“他比较内向,可能需要多引导”),也可以让孩子看看咨询师的简介或短视频,初步判断“是否愿意和这个人聊天”。如果第一次沟通后孩子明确抵触,及时更换也很正常。

03
提前整理“核心困扰”,但不用刻意准备“剧本”

去咨询前,家长可以帮孩子梳理:“最近让你最难受的是哪件事?”“希望通过咨询解决什么问题?”比如“总失眠”“和同桌吵架后不想上学”。但不用让孩子背“台词”,更不用强迫他“必须说出所有事”。咨询师有专业的引导能力,哪怕孩子一开始说“没什么好说的”,也能慢慢打开话匣子。

04
咨询不是“一次见效”,别期待“立竿见影”

如果有人告诉你“一次咨询就能解决问题”,一定要警惕。青少年的心理困扰往往和长期的情绪积累、认知习惯有关,就像解开一团缠了很久的线,需要时间。轻度困扰可能需要4-6次,复杂问题可能需要数月。提前做好“打持久战”的心理准备,才不会因“没立刻好转”而焦虑。

05
家长可以陪同,但别“全程盯梢”

第一次咨询时,家长可以陪孩子到咨询室门口,但尽量让孩子单独和咨询师沟通——哪怕是小学生。有的家长想“旁听”,其实会让孩子不敢说真心话。如果孩子实在紧张,可提前和咨询师商量:“前10分钟我能不能在旁边?”但要约定“之后让孩子单独交流”。

06
“保密”是底线,但有“特殊例外”

咨询师会对聊天内容保密,这是行业基本准则。但如果孩子提到“要伤害自己”“要欺负别人”,或者有被虐待的情况,咨询师有责任告知家长或相关部门——这是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。提前了解这个“保密例外”,才不会因“咨询师透露了部分信息”而产生误会。

07
不用怕“说漏嘴”,咨询师不会“批评对错”

有的孩子担心“说了错事会被骂”,其实完全没必要。咨询师的职责是“理解问题”,而不是“评判对错”——哪怕孩子说“我偷偷打了游戏没写作业”,咨询师也只会关注“为什么会这样做”,而不是指责他。告诉孩子:“在这里说任何话都不会被批评。”

08
咨询前别给孩子“打预防针”,少说“你要好好说”

有的家长反复叮嘱孩子:“到了那里要认真听,有啥说啥。”其实这种话会给孩子压力,让他觉得“说不好就是错的”。可以换成轻松的表达:“你想说就说,不想说也没关系,跟着自己的感觉来就行。”

09
提前安排时间,别让咨询变成“赶场”

尽量把咨询时间安排在孩子状态较好的时候,比如周末上午,避开刚放学、身体疲惫的时段。咨询前别给孩子安排其他任务,比如“咨询完还要去上补习班”,这会让他觉得“咨询是负担”。留足路上的时间,别迟到——匆忙赶到咨询室,孩子需要很久才能平复情绪。

10
家长也要“调整心态”:别当“观察员”,做“支持者”

咨询结束后,家长别追问“你们聊了什么”“咨询师怎么说你”。可以问:“刚才聊天的时候,有没有觉得轻松一点?”如果孩子愿意分享,认真听就好;如果不愿说,就说“没关系,有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跟我说”。你的“不催促”,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。


  心理咨询就像给心灵“松土”——前期准备越充分,后续的“成长”就越顺利。记住:你和孩子不是“求助者”,而是“主动解决问题的人”。带着这样的心态走进咨询室,改变就已经开始发生了。

苏ICP备2022010105号-2

 苏公网安备32010202011439号

版权所有:南京温纳心理咨询有限公司

客服工作时间:
周一至周日 8:30-21:00

025-83366999